你知道吗?在三国乱世,光是“打着匡扶汉室旗号拉队伍”的诸侯多到能组支足球队。可真心想帮汉朝的,竟然屈指可数。那些名声在外的“老熟人”——刘备、曹操、诸葛亮,天天喊着皇帝万岁,实际上算盘打得比谁都精。这里头,真为天下苍生和汉室存亡倾其所有的,只有三个名字,常常被忽略:王允、荀彧、关羽。为什么会是他们?其他那些“大佬”到底在忙些什么?
有意思的是,表面上大家都在“为汉室尽忠”,可背后想法五花八门。袁绍、曹操、孙权……谁不是打着“扶汉”的旗号,实际是想着攒点家底,占点地盘?当董卓一场大乱,整个中原搅得天翻地覆,一群诸侯喊得震天响,大军集结却像集体春游,说好的讨伐董卓,却只字不提自家兵马该得多少。仿佛谁真提前动一兵一卒,亏的是自家米缸。世界变成一台戏,主角好像是汉室,其实舞台早让野心填满。可就在这种乌烟瘴气里,偏偏有人站出来,不拿“表演”当正事,还真打算帮汉朝续命。但这样的“认真的人”,在那个乱世值得被铭记吗?
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雾气,先看看王允。何许人也?标准豪门,靠着家世混进仕途,年纪轻轻就被中央点名,让他去剿黄巾。当别人在谋彩头,王允专心平定豫州贼乱,还顺手把朝中大宦官勾结黄巾的事一块告了。你以为这下前途无量?可惜,昏君汉灵帝信了张让一派胡言,王允倒吃了牢饭,命悬一线。好在王允后台硬,没被宦官一锅端。局势急转直下,董卓趁乱进京掌权,王允选择孤注一掷。联合吕布用一出“连环美人计”,刀光剑影之间,董卓人头落地。这本该是汉室翻盘的时机,可惜,王允没憋住气,决心一鼓作气,将董卓余党赶尽杀绝。却不料自己孤掌难鸣,老牌诸侯一个个冷眼旁观,终究力竭而亡。
再来看荀彧,这个人慕名的多,一开始去投袁绍,被称座上宾,但很快失望了,发现袁绍只是个会做表面功夫的权贵,做事犹豫,难成大器,于是果断转投曹操。荀彧辅佐曹操南征北战,成就曹家基业,本意却是帮汉皇恢复尊贵。可随着曹操越来越像“野心家”,荀彧变成了政治障碍。劝谏无效,被冷落,黯然离世。可见理想虽大,在权力面前总有些无奈。
说到关羽,大家都知道他勇猛,但有一点总被忽视:他对汉献帝的尊重远大过刘备。就算后来被刘备任命做前将军,最珍视的还是献帝赐的“汉寿亭侯”称号。官渡之战,他效忠汉皇,为曹操破袁绍,封赏得来头衔让他引以为傲。等到刘备拿下汉中,关羽以为东山再起功成在望,谁知自己成了孙权、曹操夹击的目标,荆州丢掉身家性命。
百姓们在等待什么?有人在集市评论:“又一个义士被毁,又一腔热血被冷落。”老百姓只记得谁让他们日子好过,历史没活成英雄传,大多成了仇恨史。
你以为这些苦苦坚持理想的人,能换来风调雨顺吗?王允杀董卓后,貌似得了天下大权。朝廷似乎恢复平静,百姓也盼头重回正轨。有人提出宽赦董卓旧部,为的是稳住朝局,息事宁人。但王允咬牙坚持只手遮天,要把所有反贼连根拔起。其实这时候,暗流涌动。正如棋局刚刚打下一步,意外的新杀招就在酝酿,董卓余党在贾诩的劝说下养精蓄锐,奔袭长安。大权在握的王允竟没人响应,一众诸侯明哲保身。局势急转直下,朝堂天翻地覆。吕布被困,王允性命难保。所谓的“天下太平”,只是一层极薄的窗户纸。
强硬或者宽容,到头来都是死局。荀彧此时在曹操身边,眼见曹操野心日盛。新王旧主的矛盾越发明显。曹操的“汉丞相”名号成了虚设,兵权早被他握于股掌。荀彧发觉自己的理想一天天被吞噬,支持曹操反而让汉皇更像傀儡。可他想抗争却力不从心,衣袍随风,志气成灰。
普通人看得出这些风波吗?普通老百姓也许只能在田埂间猜测:“又换了官,日子能好转点吗?”但真正累的始终是“被匡扶”的汉室与百姓。
历史到了这里,最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。表面上“三国演义”的正面英雄是刘备、曹操、诸葛亮,声望如日中天,实际上,真正坚持“匡扶汉室”的人,一个接一个被边缘化。王允被杀,荀彧英年早逝,关羽战死荆州。更讽刺的是,三国舞台上的主角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把“匡扶汉室”当真。刘备打出“汉室宗亲”旗号,骨子里忙着立国称帝。曹操挂着丞相名头,手里的皇帝形同摆设,紧跟着想着“代汉而立”的路。至于诸葛亮,一心谋蜀,只不过借用“兴复汉室”的口号。演到最后,给汉朝上香的,几乎都成了墙外的野草。
关羽的一生,是忠诚的典范。然而,当他独力面对曹操、孙权的围剿时,刘备处于新得汉中、兵疲马乏的局面,并未亲自出兵济援。反而孙权结盟曹操,图谋荆州。这场权力的游戏中,忠诚成了孤岛——关羽的死,彻底断送了汉室最后一缕希望。百姓们发现,再也找不到真正能为他们着想的人,理想虽美,却一场空。世人猛然发现,“真心匡扶”的人,成了被扔出的弃子。那些高呼“拥护汉室”的,更像在演一场盛大的闹剧。这一刻,你还能相信所谓匡扶汉室吗?
接下来发生的不是英雄的最后逆袭,而是更彻底的无力。王允死后,董卓旧部内斗分赃,长安乱作一团。朝廷成了笑话,汉献帝与王子、公主流落四方。荀彧旧部悲伤难收,曹操更无忌惮,步步迈向“司空曹皇帝”的绝路。虽说西域汉家血脉还在流传,实际政权早成空架子。三国鼎立,看上去局面平稳,其实只是一场分赃。刘备打着汉室名号称帝,魏、吴紧随其后,各自立国,这哪里还像同宗一脉?各方硬是把“汉室”榨干剩最后一点牌面,百姓的希望也变成历史长河飘零的落叶。
更意外的是,乱世不仅没停止,反而新麻烦接踵而来:吴蜀开始互掐,曹魏内讧不断。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“名份”算盘,却没人再拿真心去“扶汉”。世家大族自保,平民夹缝求生。匡扶汉室成了大人物嘴边一句空话,真正落实到草根,反而越来越远。各地百姓干脆自嘲:“扶汉说了二十年,最后结果不过是官换了一拨人!”
而三方势力越发对立,和解无望。你一刀我一枪,哪管那些沿街乞讨的流浪儿,谁又在意汉献帝的死活?天下苍生早已失望透顶。
说到底,这场轰轰烈烈的“大义之争”,看似震撼人心,其实不过是各路英雄给自己找理由。正方喜欢说王允、荀彧、关羽一心为公,殊不知结局都是个“有心无力”。所谓匡扶汉室,不就是大家相互利用,各取所需?正像王允杀董卓,表面为国除害,结果自己孤军奋战身死道消;荀彧辅佐曹操,梦想着让汉皇归位,稍不合拍立马被弃用;关羽肝胆照人,最后还是被兄弟和盟友抛弃。看他们拼尽全力,回头一看,汉室还是吞下亡国苦果,百姓只能唏嘘再唏嘘。于是啊,正方不是说他们忠诚无畏吗,那最后怎么个个车毁人亡?也许,这世界哪有什么纯粹的正义,理想太高,现实总要来一盆冷水。想用“匡扶”的幌子做大事,最后只把自己送上历史祭坛,倒给后人当谈资。
到底在那个时代,“匡扶汉室”这四个字是真的信仰,还是别人嘴边的借口?王允、荀彧、关羽三人一腔热血,为什么换不来乱世的清明,反倒成了棋盘上的炮灰?你觉得英雄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?还是乱世无英雄,所有人都是大势推着走,忠诚和背叛只是角色的不同选择?大家怎么看——在今天,如果我们也碰到这种局面,该不该坚持自己的理想,还是早点看清现实,给自己留条后路?欢迎留言,加个热闹,说说你的看法。